況且,企業家之所以能成功,有自身素養的基礎,也必然跟大學的教育、環境有關,這本身就是大學的成功。北大知名校友中,百度CEO李彥宏、新東方教育董事長俞敏洪等人,其勵志故事鼓舞了無數年輕人,提到北大對他們人生的影響都感慨萬千。如果企業家能將在大學裡感受到、學習到的做人做事的準則帶給社會,踐行社會責任,便是錦上添花,發揮了更大價值,這有何不可?只要北大不把創富能力當做自我標榜的榮耀,也是符合社會期待的,否則,眾多的商學院情何以堪。
跟北大“創富”類似的還有清華“出官”,或多或少都有被片面解讀的跡象。近幾年,社會針對大學(尤其是頂尖大學)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輿論似乎陷入習慣性質疑。這有些矯枉過正,也顯得急躁,因為社會評價體系應該是多元化的,大師也非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除了制度層面的改革,社會也要多些寬容——只有各方面的人才多了,大學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大學的價值才會有更大的體現,這樣的社會土壤才會孕育出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