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中國在投資時要注意“省錢”。畢竟,即使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但是仍有太多的人入不敷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救助發達國家。意大利的人均GDP是中國的3倍之多,如果德國等國家的政客都無法在國內獲得支持來幫助其鄰國,這對中國來說就更困難了。
相對於中國購買債券來說,中國從其他國家購買產品和自然資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從短期來看,這無助於歐洲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將迫使歐洲企業加大創新以開拓中國市場。在具體案例中,比如中國對德國的貿易赤字——中國從德國購買的商品多於德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就是因為德國生產出了中國人想要的產品,而德國也樂意向中國出售產品。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則是由於美國商品的結構問題,美國未能生產出足夠多讓中國喜好的產品,而中國想要的產品卻被美國政府以存在安全風險為借口予以禁止。
中國正在通過加緊穩定市場以及保證自己的財政可行性來成為一個負責人的全球利益相關者。它在關注自己內部利益的同時,也向那些全球性的問題施以援手,但是中國明白購買歐洲債券並非長久的解決之策。西歐和美國需要將重點放在通過經濟改革來生產中國人所喜好的產品,並通過增加就業來幫助消費者建立信心,而不是夢想著中國人的援助能夠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