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中國對北極地區的興趣,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和全球氣候變暖對北部海域航道帶來的影響有關。隨著北極地區冰雪的融化,北極地區之前完全不能通航的西北和東北海上通道,或許10年之內,就可以通行。這一潛在的變化使人擔心,中國利益集團會考慮投資、進而采掘北極可觀的資源。
中國政府和挪威的關係凸顯了中方對這一地區的戰略考量。雖然中國政府非常不樂見總部設在挪威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將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異議人士劉曉波,而且將雙方的政治和經濟往來凍結了一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依然確保一些國有企業能夠繼續在挪威的能源領域投資,比如對生產矽和太陽能板的挪威聯合集團,中方就確保照投不誤。
在冰島,中國的一位“大款”、曾經就職於中宣部的黃怒波提出要買下當地300平方公里的農田,他說要在那片農田上修建旅遊渡假地,但是當地人對他的這番舉動,感到不踏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冰島陸上總面積的將近0.5%。
阿爾曼鬆是冰島議會的成員。他說,雖然冰島總體上和中國的關係不錯,而且也沒有什麼具體的原因可以懷疑黃怒波的動機,但是,他提出要買大片農田的設想,在冰島確實是有爭議的一件事。他說:“在金融危機的情勢下,有各種各樣的冒險家想要一試身手。我捫心自問,這個人為什麼要買這麼大面積、而且質量不怎麼好的農田?他要幹什麼?有可能是要從事水利發電、或者是地熱能源的開發,就目前來講,我們還不是很清楚。”
就在中國方面努力拓展其在北極地區的勢力的同時,包括美國等其他國家在極地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正好遇到了資金方面的困難。極地地區的環境,迫使各項活動耗資很大。美國的兩艘破冰船現在都有待修復,這就迫使研究人員從其他國家那裡租借船只,每年一度地向南極的麥克默多基地提供再補給。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預計將在2013年建好一艘新的破冰船,增加在極地地區的活動。這是北京繼“雪龍”號破冰船之後建造的另一艘破冰船;有了這艘船,北京將有能力向北極水域派遣一艘常駐的船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