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是矛盾的,城市已成她重要的經濟來源地,但她心理的歸屬又不在城市,回農村老家去賺不了錢,可她還惦記著與家人及土地的聯結,因而成了典型的“半城半農”的混合體,又或“非城非農”的邊緣人。
像大姐這樣的農民工,中國大概有2.5億,他們大多處在“半城市化”狀態,即成為城市中的“非農就業人口或常住人口”,但無法分享城鎮居民的社會待遇,包括勞動報酬、子女教育、醫療、住房等權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公布的《社會藍皮書》指出,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不過,“半城市化”人口享受各類社會保障的比例明顯低於“全城市化”人口,就養老保險而言,“全城市化”人口的享有率為63.1%,“半城市化”的為30.2%,後者還不到前者的一半。
此外,有超過60%的農民工面臨家庭成員分離的痛苦,有的是夫妻不在一起,有的是夫妻和子女分開,這種以家庭成員分離為代價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無法維持實質意義上的城市化。
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帶來成果與考驗,農民進城可為經濟增長帶來動力,但也可能因勞動報酬爭議而引發“罷工潮”。城市高速擴張可刷亮GDP數字,但也可能造成各種環保問題。最終各種社會矛盾將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而湧現,給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構成挑戰。
要幫助農民工融入城市,至少要讓“農二代”把城市當歸屬。這涉及的不僅僅是戶籍問題,而是制度性的管理觀念和治理思維。
當城市化的素質跟不上速度時,各種城市病都會冒出來,加劇人與人、人與環境、官與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在經濟經歷30年如火箭般飛快發展後,提升城市化的品質和改變社會管理思維應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