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韓國《朝鮮日報》1月4日載文《資本市場不成氣候 人民幣國際化尚需時間》,摘要如下:
去年11月初,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的有關人士秘密訪問了香港。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會見香港金融界高層人士,了解最近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增加率降低的原因。香港是中國金融當局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方基地,人民幣存款此前一直穩步增長。但去年9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比前一個月增加2.2%,增幅僅為8月份(6.4%)的三分之一,10月份反而減少了0.6%。這是兩年以來首次減少。
匯率方面也出現異常信號。過去4年多時間裡一直保持升值態勢的人民幣同期內開始貶值。香港的人民幣貶值幅度比大陸更大。據分析,這是因為投資者認為房地產泡沫崩潰和經濟硬著陸等中國經濟存在風險,從而拋售人民幣。
這讓中國金融當局高度緊張。因為外匯流出和由此引發的匯率劇變正是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泰國等國出現過的現象。雖然規模上沒有達到危險的地步,但出現這種現象本身就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亮起“紅燈”。
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首次縮小
中國2009年7月將上海、深圳、廣州等5個城市指定為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城市,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三階段戰略是:第一,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使人民幣成為結算的貨幣;第二,加速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使人民幣成為一個投資的貨幣;第三,進行利率和匯率機制改革,使外國能夠持有中國的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中國企業就無需格外進行兌換,從而減少貿易往來過程中匯率浮動帶來的風險。政府也可以減輕負擔,不必在外匯儲備中增持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