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北京顯然不會滿足於僅僅在載人技術上追趕已經領先的西方各國:中國希望能從太空計劃中獲得更多的科研與經濟利益。白皮書提到,在2016年之前,中國“會通過衛星技術的完善與進步,提高戰略性產業競爭力並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受益的將包括通訊,遙感以及全球定位技術等行業。
中國於去年成功啟動了能與美國現有GPS系統相競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並計劃後續發射更多協助定位的衛星,以將定位服務擴展至亞洲,並在2020年前覆蓋全世界。
索博斯-付格在採訪中提到,中國目前在民用與軍用衛星監測技術上的專業性,已經超過歐洲各國現有的任何計劃案中所追求的目標。
《白皮書》提出,要建立“24小時不間斷,高解析度的地表監測能力”。索博斯-付格認為,如果該這一目標的最終達成,將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水平達到能與美國競爭的新高度。
中國長久以來都保持了迅速發展的太空計劃的和平性質。《白皮書》更在此強調了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稱北京“反對任何形式的太空武裝競賽”。然而,北京的真實態度仍遭到外界廣泛質疑。在2009年,中國空軍上將許其亮有關中國必須為“無可避免”的太空軍備競賽做好準備的言論引起一定程度的轟動,隨後其觀點被國家主席胡錦濤匆忙否定。
瓊斯注意到,中國在2007年通過擊落自己的衛星,已經測試過了其反衛星能力。他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擁有成規模的太空能力的國家會保證其航天計劃的絕對和平性質。航天技術必然促進和推動軍用通訊與間諜衛星的發展,中國也不例外。”
《白皮書》中也提及了中國意圖增加下一代長征運載火箭的運輸能力,以搭載更多貨物的計劃。長征-5號火箭能夠將25噸的貨物帶入近地軌道,歐洲阿麗亞娜(Ariane)-5火箭僅近5噸的運輸能力只能相形見絀。但長征-5號火箭的運載能力與美國在1967-1973年間阿波羅計劃中運送登月飛船的土星-5號火箭還有一定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