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中國經濟結構長期失衡的狀況出現了改善的“拐點”,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不協調狀態在過去一年發生了一些可觀的變化。
這也是中國“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時期良好開局的一個有力證明。
新華社報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被確定為“十二五”規劃的主線,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官方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6%,比上年提高了10.1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投資)的貢獻率為54.2%,提高1.4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表示,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佔GDP比重已於2011年停止下降,至少與2010年持平甚至有所提高。
中國的消費佔GDP比重曾連續11年下降,從2000年的62.3%下降至2010年的47.4%,降幅約達15個百分點。
官方數據還顯示,2011年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經從2007年近12%的歷史高點下降到約2.7%,同期貿易順差與GDP之比更是從7.5%回落到2.1%。該數值已經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的衡量一國經濟內外部失衡的標準線。
顯然,中國擴大內需戰略取得了進展,經濟對外依賴度下降,中國經濟內外部失衡狀況逐漸扭轉。而在內需中,由於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速度明顯快於投資貢獻率的提升速度,意味著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狀況也正在加快改善。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厲以寧說:“可以說,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經出現拐點。中國經濟增長開始趨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中國經濟增長曾長期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佔GDP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明顯低於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中國將擴大內需確定為戰略基點,其中,擴大消費需求更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將是今年中國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另外,中國政府將努力維持外需的穩定並改善投資的效益。
2011年,中國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空前舉動,大幅提高居民收入的重大努力,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使中國國內的消費潛力得到釋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預料,今年,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升國民的福利水準,提升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促進投資和消費的良性互動。
“由於社會需求結構、消費總量、消費結構、消費環境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中國無疑已處於消費釋放的重要節點,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拐點。”遲福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