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29日,突尼斯總統馬爾祖基會見了正在突尼斯訪問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翟隽,雙方就新形勢下進一步發展中突友好關系交換了意見。 |
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美國《世界政治評論》3月2日載文《在中東事務上,中國無法被排除在外》,摘要如下:
美國政策圈通常認為,中國支持中東政府使北京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面。按照這種邏輯,北京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孤立,革命後上台的新政府會因中國支持舊政權而對其進行懲罰。
去年9月,筆者撰文稱中國不干預“阿拉伯之春”的做法是一場賭局。北京的想法是:雖然革命後的政府最初可能對中國不抱好感,但假以時日,與北京互利關係的吸引力會壓倒任何怨恨。現在看來,中國的做法奏效了。
突尼斯“革命”一年之後,中國與新政府簽署了三個發展項目。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比得上美國向突尼斯提供的1.9億美元過渡援助,而且都“不附帶條件”。另外,一個中國商務代表團近期訪問利比亞,與新政府商討戰後重建及中國投資狀況問題。中國還增加了從利比亞的石油進口。利比亞新政府可能不會對中國心存感激,但的黎波裡很樂意繼續與北京做生意。
這些事例提醒西方:不能高枕無憂,認為中國會因拒絕向革命者提供有力支持而被踢出局。同時,北京意識到,否決叙利亞決議影響其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表示有意推動平息叙利亞內戰及更多地參與人道主義行動。對此,阿拉伯國家的反應謹慎但積極。簡言之,美國期待中國因在現政權與“起義”民眾之間“傾向於”前者而愈加孤立的算盤落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