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投機之所以可能,與日本當時的金融形勢密不可分。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1974年4月開始,日本的金融政策轉向寬鬆,日本央行也從1986年1月起連續5次降低貼現率,從5%降至1987年2.5%的戰後最低水平。日本央行原行長三重野康所言:“泡沫經濟初期,日本金融機構向地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餘額,由原來的20%驟然上升到40%。”這些政策失誤注定了一旦地產投機失敗,必將殃及同樣瘋狂的股票市場。
從1985年至1986年,日元急速升值讓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開始受挫,但日本國內的投機氣氛依然熱烈,樂觀派認為只要對土地的需求仍居高不下,經濟就不會衰退。據山一證券副總裁北川文章回憶,當時的日本,曾有40名知名的經濟學家對前景進行預測,沒有一個人認為會出現危機,都對將來持樂觀態度。
回國時,去任何一座城市,密密麻麻的起重機和永不停歇的建築工地,足以說明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意味著什麼。中國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和大規模建設熱是否已形成泡沫,學者之間還存在分歧,但中國官方無疑存在強烈的擔憂,溫總理前不久在兩會上的發言就是明證。筆者不禁想到前不久拜訪索尼原總裁出井伸之時的場景,他談及國家的“成長期”與“成熟期”時尖銳地指出:“增長期是具有欺騙性的,身處‘成長期’時容易被所謂的‘成就’所迷惑。”此情此言,以此為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