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舌尖上的中國》:中國文化應這樣“走出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8 08:14:25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美國《僑報》5月27日載文《〈舌尖上的中國〉:中國文化應這樣“走出去”》,摘要如下:

  一部中國央視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海內外華人的一片叫好。許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翹著拇指大贊煥然一新後,剩下了濃濃的鄉愁四溢。急於向美國朋友推薦自家錦綉的華人,更是急切呼籲趕緊出英文版。

  《舌尖上的中國》僅7集,卻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範例。影片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物故事,以精美的畫面,樸實地講述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生態。從雲南的菌子,到陝西的饃饃,還有金華的火腿,香港的蝦醬,更有碾面的石磨,腌魚的木桶等等,在人們味蕾被撩撥,鄉愁被勾起間,那些獨有的民族符號,共同的生活記憶,綿延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就不僅會在舌尖上體驗,還會在靈魂中反芻。

  影片為何如此成功?首先在於關照人性的情懷。題材上,“民以食為天”,美食,不是嚴肅的意識形態,不是莊重的道德教化,只是折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內容上,立足美食,表現的是古老民族傳統技藝的傳承與衰敗,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接納與饋贈,人與社會的融入與疏離。其次則在於真誠的態度。影片總導演陳曉卿坦言,“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最後還在於包容的文化。影片借鑒了BBC《美麗中國》等紀錄片表現方式與理念,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借鑒西方成熟的表現形式,極具開放包容氣質。

  影片的成功,放在中國當下則具有另一重意義。今年是中共大力進行文化建設的一年,試圖改變文化傳播“西強我弱”的格局,但如何讓中華的優秀文化能真正“走出去”,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難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