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20日電/台灣旺報20日發表社評說,神舟九號飛船18日下午與天宮一號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大陸首次載人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這是大陸“嫦娥系列”探月衛星完成繞月任務,成功取得全月球3D影像、分析礦物、元素等多項科研成果後,又一次展示航天發展的實力。
社評說,中國人距離踏上月球、一窺廣寒宮的時程,更進一步。神九航天不僅象徵中國急起直追美俄航天大國的地位,也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重要章節。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說:“誰要控制太空,誰就控制戰爭主動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戰略計劃,在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實現載人神舟太空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技術後,正一步步循著航天工程“三步走”的階段逐步落實,希望在2020年建造首座太空空間站。
社評說,曾經應邀來台,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曾描繪中國太空夢願景,2017年基本完成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後,擇機實施載人探月和建設月球基地工程,最終希望登陸與地球地質構造類似的火星,以取得更無窮盡的自然資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飛行器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無疑是向目標邁前一步,也可視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及“建立月球基地”所謂“探、登、駐”三階段太空進程的歷史性一步。
1986年,鄧小平批示制訂“八六三計劃”直接撥出40億元人民幣投注航天事業;1992年9月,江澤民裁示“下決心搞載人航天”,他認為,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都有重要意義。就國家戰略意義而言,太空探索遠遠走在前的美國,計劃自2015年後的15年內,再度送太空人登月、建太空站,並載人達到更遠的星球。俄聯邦航天署也提出“確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和中國形成戰略競爭的日本和印度,準備成立太空戰略司令部。大陸掌握“制天權”,成為戰略大局中不得不然的作為。
社評說,航天科技是綜合國力的展現,嫦娥探月工程、神舟載人航天任務,更將國家科技形象推升到另一個高峰。神舟九號對接成功代表科學精神的發揚,任何太空任務,都是科學的具體表現。中國曾經因“一哄而上”搞運動式的發展模式,因領導人個人意旨而吃過大虧,改革開放以來,大躍進式的思維已經成為歷史,藉由發展航天科技,再次確認科學發展觀的新時代意義。在國力尚未臻富強,經濟元氣初見起色的年代,鄧小平採納了科學家的建議,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探索人類最具挑戰性的科技領域,經過多年努力才有初步成就,這是領導人的魄力和遠見。
美國航天預算吃緊,計劃一刪再刪,由民營業者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嶄新的太空事業已經開始進展。民營業者在商言商,以更低廉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全力進軍太空物資與人員運輸、通訊衛星、衛星電視、太空旅遊等領域的發展,期望在距離地表一百公里高處的軌道大顯身手,希望民間力量能為美國太空競賽保持領先地位。
社評說,以國力或民間力量發展太空事業孰為優劣,其實涉及複雜的政治體制、經濟實力、文化和國家願景論證,難以定論,但面對人類想像力無法窮盡的宇宙,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太空雄圖正循序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