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29日什邡人得知項目“秘密”破土後醞釀抗議,至7月3日什邡市政府承諾“不再建設”並釋放27名被抓民眾的21人,民眾以“流血”方式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但在這場近乎慘烈的對抗中,很難說到底誰贏了,因為政府輸掉了公信力——看看那被推倒的市委大門、被砸掉的市委牌子,而民眾付出了血、淚、傷、痛、安全感缺失的代價。
在當初發生烏坎事件、總結烏坎經驗時,或許不少地方官都會僥幸地認定,自己轄內不會出現第二個烏坎。什邡的官員們,想必就是抱持這種心理的一撥,結果,什邡就成為了風波化解前的烏坎。如果各地政府都要用親身摔一跤的方式記住痛,那是不智的,中國更是耗不起。所以不妨再總結一下“什邡教訓”,望各地政府入耳入心,舉一反三。
其一,什邡市政府直至事態惡化後才貼出一封公開信,標榜“冷靜,是我們幸福的需要”,試圖說服抗議的民眾。可正如觀察家們批的,“早幹什麼去了”?對於信息不對稱的民眾一方而言,“公開透明才是幸福的需要”。在項目上馬前公示項目利弊,放下身段傾聽社區意見,回應民眾對環境污染、健康威脅的擔憂,面對利益分歧點安排企業、民眾、官方進行理性協商……如果不作小圈子決策,程序都是透明的,官民溝通是充分的,民間何至於有這麼大的反彈?
其二,在大陸眾多類型的群體性事件中,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容易成為衝突的導火索。西方環保抗議中的“鄰避”(Not In My Backyard)運動,如今已為眾多中國民眾知曉,因此面對垃圾焚燒爐遷建、化工廠選址、礦業污染,中國人的維權意識不斷提升。而政府往往更看重附屬在項目上的大數額投資、大量就業機會,以致對企業環評“善意”地放低標準。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不僅是地方政府的一道取舍難題,也是中共提升未來執政水平的一大課題。
其三,為了妥善處理什邡事件的善後問題,中共四川德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左正空降至什邡,兼任市委第一書記。這是一位具有基層掛職鍛煉經驗和政法委書記履職經驗的官員,中共借此重建民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而民間也期盼他能為什邡注入新變化。但臨時調撥一兩個官員,僅能對一地一時的治理局面發揮影響,無法應對中國整個社會面臨的治理困境。輿論期盼,中共在十八大上就此作出理念上和機制上調整。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近日肯定烏坎經驗,或是一大信號。
什邡這一頁即將翻過,事件真相也許“沒有官方宣傳的那麼好,也沒有網上傳的那麼亂”,這並不是當政者該糾結的地方,他們該謹記社會管理中所應有的低姿態:不管是“什邡”還是“十方”,民眾都要被尊重,民意都應被善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