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處在貨幣過分充裕狀態,中長期(3-5年)內都存在著回收或消化多餘貨幣的壓力。中國的貨幣深化指標(M2/GDP)最近3年(2009-2011)分別為1.79、1.81和1.81,而2011年美國為0.64,歐盟為0.92,日本為1.72,而日本是典型的深陷“流動性陷阱”國家;從過去3年危機後ECB多次擴張貨幣對經濟的作用看,歐洲經濟實際上也已處在“流動性陷阱”當中。
由於經濟發展空間仍較大,以及財政激勵手段的配合使用,中國經濟當前離“流動性陷阱”還較遠。因此,中國貨幣政策刺激手段仍然為中國政府所偏好,尤其是在當前政府投資乏力、民間投資也跟不上的情況下。中國雖能幸運地遠離“流動性陷阱”,但對“滯漲”卻始終保持著較高警惕。為了避免物價在經濟啟動時期的快速反彈,從而對經濟持續增長造成傷害,筆者預計中國宏觀調控在貨幣回收方面不會做過多的放鬆。政府調控部門也意識到,當前經濟轉型困難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當初反危機手段“過火”造成。過大的刺激手段,不但造成了產能過剩,也造成了貨幣過剩。雖然經濟低迷造成的過剩格局暫時推動了價格水平的持續回落,但過多貨幣對資產和一般價格水平的反彈壓力一直存在,近期房地產市場的快速回暖正是這一壓力存在的寫照。為兼顧通脹預期管理和促進經濟增長,貨幣“緊數量、低利率”的政策組合形式,將保持不變。
從工業生產、投資和消費情況看,經濟整體出現繼續惡化的局面並不會發生。在“保增長”重新成為首位調控目標情況下,貨幣回收的節奏也會放緩。當前中國貨幣投放的主渠道是外匯占款,受國際金融資金流動的影響和貿易順差規模下降得影響,中國的外匯占款規模不僅增速下降,甚至絕對水平也有所下降,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規模擴大,甚至成為主要貨幣投放渠道。全球資本流動數據表明,受歐債危機和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下降、風險上升的影響,流出歐洲和亞洲新興市場的權益資金和債券資金日益增多。為避免貨幣回收過快對經濟平穩的衝擊,逐漸下調準備金率也將成常態。考慮到對市場心理和經濟行為預期的影響,筆者認為,宏觀數據公布前後短期內存准率有可能再次下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