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讀到,大陸媒體爆料,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吳敏霞的母親,為不影響女兒備戰奧運,竟將自己患乳腺腫瘤的事隱瞞了八年之久,並且連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也瞞著她。我們可以理解運動員父母的用心良苦,卻不得不反思:金牌大於天倫、大於感情、大於人的做法,是受到了什麼思維的蠱惑?
是否還觀察到,即便是拿了金牌、屢創奇跡的游泳小將葉詩文,也沒得到國際輿論一致的真誠祝福,反而遭到了不懷好意的刁難。由於她在賽後記者會上的寡言和交流障礙,外國記者諷刺她是“只會訓練、比賽、拿牌的機器人”。這固然有外媒誇大其詞的成分,卻也暴露出中國運動員培養體系中“金牌至上”的畸形環節。
這些微小細節,叩問著中國輝煌無比的“金牌神話”,也讓“用金牌證明國家實力”、“用金牌揚我國威”一類的宏大叙事變得蒼白,是時候審視“金牌政治學”的冰冷與無情了。
如果說在參加奧運會初期,不夠自信的中國人需要用金牌證明自己,而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那一槍也確實給了民族自信心極大的鼓舞,那麼,在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歷史的51金、中國國際地位得到公認、國人的心態日漸成熟平和之後,中國體育界是否可以放慢腳步,鬆一鬆捆綁了數十年的“唯金牌”緊箍咒,不再“為了證明而金牌”,而是真真正正“為了體育而體育”呢?
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提出“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中國人對此背得滾瓜爛熟,也用驕人的金牌成績完成了實踐,甚至於接近走火入魔的境界。但是,中國人卻忽視了,顧老先生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也曾說:“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
要從根本上改變運動員被金牌綁架的狀況,就必須從制度上變革。當前,中國上下在謀求經濟轉型,積極轉變“唯GDP”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樣地,金牌就是中國體育界的GDP,“唯金牌”的體育發展方式已經給中國體育肌理造成了極大傷害,造成了金牌項目與其他體育項目之間“過肥與過瘦”的失衡狀況,造成了中國公共體育事業的長期被忽視,中國體育也亟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實,近些年,上到官員下至百姓,無一不在炮轟用巨量公共財政“砸”金牌、用優質體育資源供養少數運動高手的舉國體制,並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同身受”中國軍團所背負的沉重的金牌十字架。我們期待,這些民意在經倫敦奧運會賽事的發酵後,能夠營造出越來越寬鬆的氛圍,讓非冠軍運動員感受到“不拿金牌也是英雄”的被尊敬,讓社會學會更加珍視運動員有個性、有活力的內在天性,而非僅僅一副金牌面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