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國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卻表現出了少見的克制。傳統觀點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引起的,簡單逆轉政策就應足以產生效果,使經濟增速應聲回升。政府近期推出的刺激措施——包括逐步擴大基礎設施和交通建設投資,以及放寬限購措施對於初次購房者的限制——力度未達市場預期。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方面的共識——2009年經濟刺激政策力度過猛,在政策退出過程中遺留了資源浪費以及大規模壞賬問題。此外,政府也無法掌控經濟生活的所有方面。
歐元區危機則意味著來自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需求顯著下降。此外,中國正處在政治權力交接期則意味著現在不是官方採取重大舉措或冒險行為的恰當時機。
中國政府最為密切關注的經濟指標是失業率,因其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如果失業率上升,中國政府很可能將以大得多的力度進行應對。
但目前沒有出台更有力政策措施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正在試圖引導經濟向新的增長模式轉型。
世界其他國家從日本經濟發展史中得到的教訓是,出口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並不可靠。雖然近年來中國信奉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確有成效,但這種模式通常只在經濟增長的某一階段起作用。
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越來越不適合中國,但地方政府仍然抱定這一模式不願鬆手。要想將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消費者發揮的影響較大而政府發揮的影響較小、以商品生產為主而非以提供服務為主則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
這種經濟轉型並不容易,銀行同時承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銀行股價下挫並不僅是受經濟增長放緩影響,還由於金融體系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並導致銀行利潤水平下降。
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非常明確,中國政府的態度也頗為堅定,甚至有些自鳴得意。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與軟著陸、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討論基本僅見於海外。
現在,中國政府以及民眾對於未來經濟增長路徑的看法已不像過去那麼確定。過去很多中國人都知道怎麼回答關於持有人民幣、美元、黃金資產哪個更好的問題,而今天則沒有誰能給出明確答案。中國尚且自救不暇,世界其他國家也只能依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