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理論強調比較優勢,通過自由貿易讓參與的各方獲取最大的收益。當代經濟的全球化,意味著商品以及資本的自由流動,讓世界各地更容易憑借自己的比較優勢增加財富。貿易固然是交換有無的過程,也是個相互競爭的博弈。一些國家基於內部的非經濟考慮,有時會通過貿易壁壘來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部競爭。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就是要確保全球貿易能夠有一套各方都能共同遵守的規則,保障競爭的公平性。
通信科技產業確實涉及國家安全,任何國家對外資的參與都會比較謹慎。可是,一旦政治人物以兜售恐懼的方式來討論,政治的需要往往會扭曲經濟理性。很多國家為了保護落後產能,巧立名目樹立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例子,數不勝數。在資金跨國境流動的競爭裡,同樣的情形也屢見不鮮。一貫主張自由貿易,鼓吹全球化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針對華為及中興所提出的“安全威脅”說,很難不讓人懷疑帶有同樣的目的。
中國企業在這些市場所面對的障礙,背後恐怕還有意識形態的理由。毋庸諱言,雖然中國當局已經全面擁抱市場經濟,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共產黨”的政治標簽依然還是足以引發諸多的政治聯想與情緒。1980年代日本國力蒸蒸日上時,日資企業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也遭遇類似的不平等待遇。日本屬於“自由世界”陣營的一員,尚且要面對政治杯葛,更遑論政治體制完全不同的中國了。
在美國抵制中國通信企業的理由當中,中共對國營企業的掌控,中國大型私營企業背後千絲萬縷的政府關係,都不是憑空的指責,也容易造成美國民眾合理的疑慮。因此,中國企業要在成熟市場成功發展,也必須在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架構上有所改革。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並沒有逆轉,中國崛起的態勢也未見改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邏輯因而還是存在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真正擁有比較優勢,就不愁沒有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