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主張是,1953年1月8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鬥爭》的報道。這篇報道在給“琉球群島”下定義時提到了“尖閣諸島”,認為是中國承認尖閣是日本領土的“絕佳證據”。
但細細一看,這篇報道有關“島”的定義存在兩點問題。其一,將尖閣與奄美諸島、吐噶喇列島、大隅諸島一同列入了“琉球群島”的範圍,但包括種子島在內的大隅諸島屬於鹿兒島縣大隅半島的延續,不屬於“琉球群島”。其二,從“美國占領下的琉球”的定義來看,應該是指美軍占領下的琉球,但大隅諸島並未被美軍占領,吐噶喇列島也在1952年月歸還日本,並非美軍管轄。因此,這篇報道的執筆者並不了解詳細的情況,只是把九州和台灣之間的所有島嶼全部列舉出來,煽動“琉球人民的反美鬥爭”,顯然不是嚴格的領土定義。
第三個主張是,有人指出上世紀60年代後半期中國出版的很多地圖標有“尖閣列島”。然而,日本的官方文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用過去中國的名稱來稱呼這些島嶼。在日本政府1921年將該列島納入“國有地”之際,雖然將赤尾嶼改稱“大正島”,但實際上並未使用這一名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向聯合國司令部提交的海上保安廳水路部的海圖依然標的是黃尾嶼和赤尾嶼。後來提供給美軍用作射擊場,直至今日登記的地名依然是黃尾嶼和赤尾嶼。
根據中國方面的解釋,中國很多地圖之所以標注的是“尖閣”,是因為在冷戰對峙的情況下,中國在上世紀年代以前沒有對海洋和島嶼進行過地理測量,而是援用了戰前的日本地圖。實際上,這種混亂的情況在日本也同樣存在。根據台灣學者林金莖(前駐日代表)所著書中記載,1935年至1970年日本出版的21種地圖和大百科事典,有三分之二都沒有標“尖閣列島”,相反,標有“魚釣島“卻有不少,其中包括已經文部省鑒定的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