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強大的源泉在於年輕的頭腦。14萬名員工的平均年齡僅為29歲。與超過40歲的愛立信和NEC相比,華為員工明顯更加年輕。在員工中,碩士學位擁有者占4.5萬人,而博士學歷擁有者為1300人。這是中國最頂級的頭腦集團,而起始工資為6000元左右。雖然比一般的中國企業高5成,但還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憑借如此低廉的勞動力獲得的收益被重新投資於研發。華為2011年的研發投資為38億美元,占銷售額的11%。接近銷售額處於相同水準的NEC的一倍。IDC日本公司研究主管George Hoffman分析稱,“廉價而劣質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目前華為正在同時關注低價格和技術實力”。 但是,憑借低成本和技術實力在短時間內躍居世界首位並非易事。
2011年3月剛剛發生日本大地震後,華為高層的孫亞芳秘密來到日本。當時,由於擔心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不少外資企業紛紛撤離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孫亞芳召集軍心渙散的員工,激勵員工說“正是在這種時刻,才應該思考到底能為顧客做些什麼”。
用一句話來形容華為就是“拼命三郎式的員工”。經常準備著加班用的睡袋、上級一聲令下馬上奔赴非洲和南美的偏遠地區。很像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在全球兜售交換機的NEC等日本企業。
不過,華為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美國國會情報特別委員會對華為和中興通訊(ZTE)提出質疑,並以對美國安全保障構成威脅為由,要求美國政府將兩家公司的產品排除在美國的通信系統之外。在歐洲和澳大利亞,“華為威脅論”也迅速升溫。
雖然華為對報告進行強烈駁斥,但仍然嚴重受挫。不僅是通信設備業務受到直接影響,還會影響到華為默默籌備的轉型計劃。過去25年,華為的業務一直以通信設備等“幕後”領域為中心。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中川涼司分析稱“華為的戰略是先在幕後提高市場份額,然後逐漸從周邊領域轉移至核心領域”。目前,華為的通信設備業務占銷售額的70%。
與此同時,華為逐漸在全球各國建立起銷售網和採購網。今年以後,將主打華為品牌,進軍智能手機和面向企業的IT服務等領域,走到大眾消費者面前。計劃2015年將新業務比重提高到50%。不過,如果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華為的負面印象不斷擴散,華為品牌將遭受打擊。
一直以來,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等中國企業固有優勢幫助華為取得了快速成長。但是今後,華為將一邊克服中國企業的固有劣勢,一邊摸索成為涉足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等多種領域的跨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