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上午,北京市三環路上,能見度比前一日略有好轉,但仍然被霧霾籠罩。當日10時35分,北京市氣象台發布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北京已連續3天空氣質量六級污染。 |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美國《僑報》1月15日載文《霧色“中國結”需要立法解》,摘要如下:
2013年新年伊始,一場持續5日仍未見消散的大霧幾令大半個中國“淪陷”: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3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北京PM2.5指數瀕臨“爆表”,發布了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最高等級)。機場關閉、高速封路、病患激增、口罩斷貨……肆虐的大霧不僅打亂了城市的節奏,更給中國城鎮化敲響了“發展警鐘”。
這種大霧已是近幾年大陸中東部地區入冬時節的常客,其中不乏偶然的氣象因素,更有經年累積的污染排放因素:火電、鋼鐵等“GDP貢獻大戶”的廢氣,隨著保有量一起飛速增長的汽車尾氣,城市建設工地的土石揚塵,餐飲業的油煙……以及相鄰城市之間的交叉污染。大霧之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它讓所有中國人格外地感受到環境危機的殺傷力與現實性。
官員說,短期的減排應急預案及時啟動,超標車輛被罰;專家說,中長期的防治綜合手段被建言;網民說,反思環保從身邊做起。因此,政府層面要做的,是如何將各個群體展現的環保共識凝聚起來,有效舉措,以推動中國的環保變革。
60多年前那場致上萬人死亡的“倫敦大霧”,讓英國舉國下了平衡發展與環保的決心,催生了 “空氣清潔法案”,讓富裕的英國人重新生活在新鮮空氣下。同時期的美國,亦是通過一系列立法,讓空氣日漸清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