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絕走西方工業社會“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但一些國家持續推行的環保措施與理念,仍值得今日中國借鑒。
2013年是落實“美麗中國”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未來5年則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推動“健康的城鎮化”,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保障民眾“底線”生存權,勢將成為一大挑戰。這要求中國官方的環保政策必須要“硬起來”,“動真格”,落到實處,堅持不懈。同時必須轉變唯GDP論的觀念,“啃下”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消除利益藩籬等改革“硬骨頭”。
另一方面,霧霾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正如李克強所言,治理環境問題必須“有所作為、公開透明”,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治理”。
是建設“美麗中國”還是“霧霾中國”,政府與公眾需要共同做出選擇。
輿論注意到,在這次應對霧霾天氣的過程中,中國官方的信息公開力度增強,如實而及時地向公眾公開了PM2.5等監測數據,提醒公眾空氣污染的危害,喚起全社會對污染治理的重視和行動,讓中國民眾的公民意識得到提升。
不可否認,當社會越來越浮躁,享樂與物質成為追求的目標。但當有一天人們的生存都受到威脅時,就必須做出改變,摒棄消費主義的物欲,讓綠色出行方式成為一種時尚,節約資源成為一種習慣;企業也應擔起社會責任,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成為一種自覺……共同形成生態建設的強大合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行動不能隨著霧霾的散去而停步,治理環境將是一場持久戰。霧霾散去,仰望藍天。改變,必須從今天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