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政府高度控制
中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很複雜。它在韓國等早先的、以國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基礎上改進,同時考慮到中國人獨到的舉措,這些舉措旨在確保共產黨保持在經濟和政治決策方面的核心地位。像以前亞洲的現代化實施者一樣,在改革時期,中國在初等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促使青年識字率接近98%,而在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青年識字率低於70%。
像其他高增長的亞洲經濟體一樣,中國也為外商投資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然而,在中國模式中,北京政府保持著對經濟的高度控制,但它又沒有重新回到社會主義。相反,北京已經制定了一種混合形式的社會主義,它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本國經濟,但也確保政府控制戰略行業,精選商界獲勝者,通過動用國有資金決定投資,並推動銀行業支持國家龍頭企業。
事實上,儘管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對許多國有企業實行了私有化,但中央政府仍控制著大約120家公司。在中國的42家最大的公司中,只有3家是私人擁有。據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卡爾.沃爾特的研究,在政府最重視的39個經濟部門當中,國有企業控制著所有資產的85%左右。
更重要的是,在這種類型的資本主義中,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得到利用,從而鞏固了政權的力量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其所採用的方式是在自由市場民主制度下不可能的。當北京想要增加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如泰國或南非的投資時,它可以對中國的主要銀行施壓,迫使其增加對在這些國家經營的中國公司的貸款。與此相反,儘管奧巴馬政府希望大幅提升美國與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印尼的關係,但它卻無法說服許多美國公司投資,而且與中國的領導層不同的是,它不能強迫公司這樣做。
總之,中國模式把商業看作促進國家利益,而不僅僅是授權給個人(並可能使其致富)的一項手段。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模式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自從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已經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窮國,到2010年轉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於主要工業發達民主國家的經濟仍然陷於困境,所以今天的中國,在較小程度上還有印度,幾乎提供了整個全球經濟中僅有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