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仿佛正迎來重振美國製造業的“最好時代”,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畢竟逐漸向好的經濟數據仍有些“虛胖”,尚不能表明美國已完全走出金融危機。而根據高盛的判斷,漸露曙光的製造業也僅是周期性復甦,而非結構性復興。
仍頂著“世界工廠”光環的中國,一直被視為“美國製造”的一大競爭對手,從文章開頭的小插曲便可見一斑。美國市場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在少數,在美華人多有回中國時“一不小心”帶給親朋好友的禮物縫著“中國製造”標簽的經歷。於是,封殺“中國製造”似成拯救“美國製造”的良方。但以貿易壁壘阻止“中國製造”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同奧巴馬講演,雖然美國國旗一時遮住了中國品牌標示,但一陣風吹過,真相畢露。在全球市場法則指引下,哪裡有市場,哪裡有供應鏈和良好的經濟生態,製造業就會往哪裡聚集。對很多企業來說,在生產、銷售都已全球化的時代,需要更多選擇,而非完全回歸美國。
事實上,美中兩國在製造業方面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美國在製造業領域始終是強國,即使前些年很多生產環節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但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中。美國製造業的復興,需要解決的是很多政策障礙。比如,對跨國公司從海外匯回利潤在國內投資實行減免徵稅,雖然被廣泛視為具有可行性的倡議,但在討論多時之後仍未能成為法律。這需要民主和共和兩黨一起努力尋找一些利益共同點。
此外,還需要在制度方面進行提升,包括鼓勵創新、吸引人才、延長高等教育等。
而對“中國製造”來說,“小勝”美國一次並不能從此高枕無憂。在全球製造業的變遷中,勞動力成本上漲、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資源價格的上漲正侵蝕“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與此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已成為關乎民生的重大課題,正倒逼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此時的“中國製造”一味追求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已不現實,亟待重塑新的競爭優勢,這包括技術的創新,掌握核心零部件與關鍵裝備的生產,提高精致生產的水平,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等。
總之,美國振興製造業並不意味著中國作為全球重要製造業基地地位的終結。美中兩國在製造業方面各具優勢也各自面臨困難,誰能把握住優勢,盡快找准問題所在,及時解決,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甚至雙方可以共同努力實現互補與雙贏。當“美國製造”再次遭遇“中國製造”時,或許尷尬不再,只有相逢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