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券商已步入艱難的青春期,它們試圖使散戶投資者保持對中國股市的興趣。 |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英國《金融時報》5月16日載文《誰將成為“中國的高盛”?》,摘要如下:
再打造一家像高盛(Goldman Sachs)那樣的公司有多難?在壓力日增的中國,有一百多家機構正致力於實現這個目標,而且所用時間也要創下紀錄。
這裡說的是主要創建於過去15年的中國券商。現在,它們已步入艱難的青春期,試圖使散戶投資者保持對中國股市的興趣。中國股市的歷史不長,目前正處於苦苦掙扎之中。
中國證券業協會(SAC)就記載了114家這樣的券商,但大部分外國人根本就叫不出來幾個名字。即便在相當了解中國市場的人看來,這些券商是否真的準備好模仿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西方投行樂於從事的風險更高的業務,就更不值得關注了。
對於自營交易、私募股權以及其他另類投資領域的直接投資,在這些券商的業務中的比例日益擴大,並且發展極其不穩定。中國證券業協會表示,去年券商投資收益貢獻了五分之一以上的行業淨利潤。
投資者交付保證金之後,券商會向他們出借更多的資金以買入股票。同時,券商並向那些希望賣空的對衝基金出借股票。
高盛目前是這些業務裡的大部分上都是全球領導者,可以說占據這一地位已有一段時間。比如說,高盛經營著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權基金,在對衝基金服務方面也是全球第二。
但華爾街(Wall Street)巨頭們花費了近150年的時間,才從19世紀的紐約商業票據業務發展到今天的水平。與此同時,中國以外的監管機構目前正在提高銀行從事這些風險更高業務的成本,或者說試圖完全取消自營交易。這不僅是為了避免金融不穩定性,也是為了消除利益衝突,以及主導金融集團進行尋租太過容易引起的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