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納舉行的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上,8個成員國一致作出決定,同意中國、印度、日本、意大利、韓國及新加坡六國加入理事會,成為正式觀察員。
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當天表示,中方對北極理事會接受中國成為正式觀察員的決定表示讚賞和歡迎。理事會上述決定將有助於中方在理事會框架內與有關各方就北極事務加強交流與合作,為理事會工作做出貢獻,促進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新晉成員中就有三分之二來自亞洲,中國自2006年就開始積極謀求由臨時觀察員“轉正”,但“轉正之路”並不容易,此前俄羅斯一度傳出反對聲音,在15日當天,六國也是經過一場激烈的會議辯論之後才得以“轉正”的。
“這世上沒有其他東西會更令我們關切,(除了)在地球最北的區域做出的承諾與挑戰。”美國國務卿克里在當天會議的最後一段陳述道,“但我們不會停留在北緯66度。”瑞典外長畢爾德(Carl Bildt)說,這些觀察員角色認同永久成員在北極地區的主權權利,將會增強理事會。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估計﹐全球未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中約有22%位於北極圈內。北極理事會成立於1996年,是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8個成員國組成的政府間組織,成立初衷是協調有關北極問題的政策,但實際上多年來只是一個無人關注的地區論壇,成為科學家就環境問題交換研究的平台。但近來隨著北極地區的冰面不斷融化,外界認為區內的更多資源開發成為可能,加之開放貿易路線,戰略航道等需要,北極理事會逐漸名聲大振。
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制度是在區內謀求立足點的必經之路,觀察員不具投票權,也無權在年會上發言,也不能參加部長級會議,但在北極議題上具有合法的權利,可列席理事會的會議。但作為嗅到了經濟機會的非毗鄰國來講,加入北極理事會仍不失為影響永久成員做出決策的有效手段。
但有歐洲記者在社交媒體發文爆料北極理事會仍然分歧重重,例如同樣提出“轉正”申請的歐盟,由於與下一屆(2013-2015)輪值主席國加拿大在海洋動物產品交易上的分歧而未能如願轉正。
而針對中國的加入,俄羅斯一直被視為最大阻力。俄羅斯《生意人報》14日還報道稱,該國將努力說服北極理事會其他成員國,對歐盟、中國、印度等非北極地區國家豎起“堅實的屏障”。截至發稿,俄羅斯駐北極理事會大使ANTON VASILIEV尚未回復本報的相關採訪質詢。
無論如何,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和企業對北歐成員的積極交流,看來並未白費。
2012年,中國開始派出破冰船穿越北極地區。今年4月﹐中國與冰島簽署了一份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首次與歐洲國家簽署類似協定。2012年6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丹麥﹐一些中國公司與丹麥簽署了多項商業協議。中國企業還在格陵蘭島進行了投資,格陵蘭島是實行自治的丹麥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