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 最近一段時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頻頻表態,一面搞圍堵中國的政策,一面又在表明和中韓兩國改善關係的意願,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這種情況得從安倍在7月21日的參議院改選獲勝談起。這次勝利使安倍解決了“扭曲國會”問題,將會穩定地執政3年,不必繼續造勢爭取右翼選民支持,可以放棄一些極端強硬的表現和政策,轉而傾向務實、修復破損的中日關係的路線。所以安倍在勝選後反覆強調要和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實際上表明了這種政策的轉變。
但是,我們千萬不可以用慣性思維來理解安倍的轉變,不要以為安倍要轉變對華政策,意味著會對中國友好起來,會做出妥協。如果這麼理解,就大錯而特錯了。安倍作為右派政治家、現任首相,實際上在推行政經分離的兩手政策,即對日本利益攸關的政策絕不手軟、決不放棄,並且還要繼續加強;同時,也向中國拋出高層對話的橄欖枝,企圖實現自己重現兩國“政冷經熱”的目的。
安倍將繼續堅持既定的強硬政策,在軍事上繼續推動自衛隊向國防軍的方向轉變,增強西南島嶼的軍事力量和防衛;外交上繼續聯美制華,支持菲律賓等國家與中國對抗,並以價值觀、民主國體制等為媒介,聯合其他國家制衡中國。但是如此強硬的政策,中國勢必嚴陣以待,中日將繼續“政冷經冷”,對安倍未來3年的經濟業績必然是嚴重障礙。
因此,安倍想在中日關係上做些調整,實現政經分離,在不改變強硬政策的情況下加強中日經濟交往。畢竟,中日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政冷經熱”時期,中日關係雖然不睦,但日本從中國市場大大獲益。日本當下很想重溫這段歷史,通過高層對話、高層會晤謀求改善雙邊關係,更深入地拓展中國市場,為安倍經濟學刺激起來的日本經濟景氣提供後續的發展動力。同時,這樣也有助於扭轉安倍失敗的東亞外交形象,為其外交政績添分。
安倍對中國這種新的政策調整,本質上仍然延續了過去日本政府對中國政經分離的政策。中國對於這種政策大可不必過於介意,要以自己的政策步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讓其打算得以實現。中國應繼續從容不迫地提高自己海空軍裝備水平,對有爭端的島礁領土步步為營,對日本沒有實質性內容的示好,以禮節回應即可。中方願意推動中日經貿關係的持續健康發展,不願看到長期“政冷經冷”,但只有日本拿出誠意創造友好氣氛,才能走上進一步改善關係的道路。
(消息來源:《環球時報》,作者周永生系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