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8月21日載文《烏龍交易與市場亂象》,摘要如下:
8月16日的烏龍事件震驚了市場。光大證券某自營部門在進行套利操作時程序發生問題,導致權重股大面積漲停,股指衝高百餘點。過後,光大證券宣布交易出現差錯,其股票臨時停牌,而被拉高的股市大盤也隨即開始下跌,最終以下跌報收。
從目前公布的有限信息來看,這一事件似乎是屬於技術事故,是由於交易過程買入指令生成系統與執行系統出現系統調用錯誤和額度管理失效,結果巨量買盤以市價成交的模式出現,從而引發了市場的震蕩。這種因為交易程序出錯所導致的誤操作,被稱之為烏龍操作,在海外市場也時有發生,但影響通常比較有限。如果情況僅僅是如此,那麼也就不妨當作市場上的一個插曲,不必做過多的解讀。
回看整個事件,即便這確實只是一個技術性事故,其發生以及隨後所帶來的影響將很巨大,但卻暴露了當前市場上所存在的諸多亂象。正如有人指出的,按照現在的交易程序,交易員所做出的買賣指令是需要通過預設的計算機審核程序審核的,作為單一套利賬戶,其資金規模不太可能達到幾十億元的水平,換言之也就是在其獨立的資金賬戶上未必會有巨額保證金,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錯誤指令怎麼可能有效地傳遞到交易所呢?最可能的解釋就是交易控制系統存在漏洞,交易指令可以逃避相關的監管;另有人表示在光大期貨當天增加了7000多手股指期貨的空單,這個數字又恰好與傳說中的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中買入的實際股票規模相當。
光大證券自稱是一種挽回股市損失的“本能”行為,也就是說是有關方面在知道操作失誤並且造成了損失以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但是這樣一種主動的操作行為是否存在違規呢?畢竟這是在光大證券高管否認公司經營出現問題後進行的,首先就存在信息披露不準確的問題。其次,當天光大證券自營的股票現貨和期貨規模已經超過了規定的額度,這種超倉行為不可避免地存在違規的問題。換而言之,這是以一種行為違規來化解另一種違規,本質上是進一步加劇了違規,並且事實上還存在操縱市場的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