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在日本東京,一名祭司帶領包括日本自民黨參議員尾辻秀久(左三)在內的多名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 |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日本《朝日新聞》8月26日載文《日中關係如何擺脫相互譴責》,摘要如下:
8月12日,35年前的這一天,日中兩國簽署了《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令作者意外的是,這一天有很多年輕人頂著酷暑前來靖國神社參拜。
3天後的戰敗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反復報道了日本閣僚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戰歿者追悼儀式”上未提及對亞洲各國的加害責任等消息。但遺屬們安靜地悼念戰歿者的情形,並未出現在這裡的屏幕上。16日的中國報紙能夠看到語氣更強烈的用詞——“拜鬼”。
就像在對抗這種膨脹的反日感情一樣,日本人的反中感情最近也令人關注。根據輿論調查,兩國有9成以上人對於對方國家都“印象不佳”。
7年前,安倍以“破冰之旅”的名義訪華,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但那次訪問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書寫的成果。安倍強調日本戰後一直是和平國家,並將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中國方面則對此予以“積極評價”。
日本是唯一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不少中國人都對日本人追求和平與“無核化”的做法持有敬意。而對歷史的否定,反而會讓中國人的心靈更加遠離日本。(作者為該報中國總局長阪尻信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