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十年來,中國一直依靠簡單粗放的模式推動經濟增長。 |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16日載文《中國如何失去魔力:一座城鎮的故事》,摘要如下:
不久前,這座工廠林立的城鎮還是中國出口大繁榮的象徵,如今卻成為艱難維持增長勢頭的標誌。
低工資、容易進入海外市場和精通商業的領導者,曾讓雁田在上世紀90年代從一個毫無生氣的小村莊一躍成為人口近15萬的製造中心。到1998年,已有400多家外企在此落戶。但如今,外企數量降至約200家。勞動力成本上漲、土地短缺和西方消費者需求減弱導致一些工廠倒閉,一些廠家遷移。一度蜂擁而至的外來務工人員也縮水一半。紛至沓來的負面消息迫使當地官員尋求新的增長來源。他們重新部署,對房地產投資等替代行業寄予厚望。
雁田困局是中國目前所面臨問題的縮影。數十年來,中國一直依靠簡單粗放的模式推動經濟增長。通過將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大舉投資新工廠及基礎設施相結合,釋放中國曾經被揮霍的經濟能量。
隨著外資一擁而入,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然而,這種傳統模式的動力似乎已是強弩之末,而對新設備和其他資本項目的投入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成效顯著。人口結構是打破這種平衡的主因。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增長趨勢在去年終結。根據聯合國的預期,2010-2030年,中國勞動力大軍預計減少6700萬,比法國的總人口還要多。
即便中國經濟最近顯現反彈跡象,鮮有人認為能強力回歸至此前水平。在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政府有望進行使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嘗試。同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樣,中國現任領導人也面臨為日益精疲力竭的經濟注入活力的歷史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