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交易商逐漸成立了公司。孟買和上海的大型工業區和其他商業中心也已看出這種關系具有的價值。印度公司一直在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購得電力、電信和製造領域的高價值設備,如今甚至在中國以有利的利率籌集商業貸款。中國公司正對印度的基礎設施領域加以關注,並試圖提高自己在這一不斷發展的消費者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商業團體已在現有機會和需要的基礎上創建出這一經濟關系。
在世界其他地方,經濟都已被證明是實現政治和解的重要因素。然而,就印度和中國而言,經濟接觸卻撞上了政治壁壘。唯有政治上的推動力才能幫助實現在其他情況下看似必然的結果——印度和中國之間建立起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貿易夥伴關系。
印度必須向其他國家學習。美國正實施以亞洲為重心的戰略,為制衡蒸蒸日上的中國而打造同盟。但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貿易額已接近5000億美元。一項地方民意測驗的結果顯示,日本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最不受歡迎,但兩國卻設法實現了3000多億美元的日中貿易額。盡管雙方在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和爭議,但實用主義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遺憾的是,亞洲世紀的兩大支柱仍受制於他們自認為的不安全感和想像中的宏偉景象。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他們似乎受到外界譴責,“從不會錯失喪失機遇的機會”。(作者是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副主席薩米爾.薩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