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6日電/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月2日發表題為《為什麼中國不能悄悄崛起》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克勞塞維茨和孫子之間的一場潛在對話可能有助於讓人明白,中國在與違背其意願的亞洲鄰國之間的爭吵中,為什麼採取現在這種“傲慢”的態度。這完全是為目標觀眾,特別是中國的老百姓,而採取的一種宣傳方式。
想想吧。與“蠻夷”談判更多的是單調乏味,而非榮耀。外交過程是枯燥而乏味的,而且是逐步取得並不明確的成果。對於舉足輕重的人來說,外交點燃不了太多激情。交戰則是短暫而激動人心的,而且一旦勝利,其成果也立竿見影、明確具體。這是民族自豪感的焦點。因此,中國的表現就顯得充滿矛盾。它既希望不用開戰就實現目標,又希望收獲可以從戰爭中獲得的宣傳效果。
因此,北京在國際爭端中悄悄地為所欲為就不夠了。它希望被看成是迫使別人按照它的吩咐行事。
對於達成協議來說這也是一種不嚴謹的方式。不遺餘力地讓別人尷尬不是一般的外交慣例,因為外交慣例的黃金法則是永遠也不要羞辱你的對手。引申的做法包括不要聲張,不要對抗。然而遵循這些規則需要一點感情移入。
過去的經典著作裡說明了為什麼中國的官僚在與鄰國打交道時故意把問題弄得複雜。例如,孫子認為一位君主或者指揮官“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達到了最高境界。不可否認,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種邏輯。歷史上也偶爾出現過希特勒這樣就喜歡打仗的人。
然而,頭腦清醒的領導人更願意不通過武裝衝突實現他們的目標。誰會反駁孫子?中國共產黨的要人們不會,克勞塞維茨也不會。所以,認為北京無意開戰——就像中國問題觀察家們經常說的那樣——是對的,但也是毫無意義的。
然而對於孫子來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中是有隱藏的困難的。一個從來不打仗的指揮官,無論他的戰略最終多麼成功,桂冠也不會戴到他的頭上。和平的締造者或許是受人尊敬的,但國家不會為他們舉行揮舞著彩帶的遊行。與戰爭相比,簽訂條約就是缺乏勇氣的表現了。它們帶來的政治收益是不一樣的。
(消息來源:《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