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真正與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存在很大關聯的是第三條路徑。這條路徑始於雲南省,利用鐵路和公路進入東南亞腹地,並將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西南分支的現代版線路前行。這條線路還會進入孟加拉國,之後前往印度東北部並到達伊朗。同時與西藏相鄰的雲南可能會成為這項努力中最重要的戰略支點。
雲南以及中國其他落後於更為發達的沿海地區的內陸省份希望自己能直接進入崛起中的印度洋-太平洋經濟走廊。東南亞是一個充滿機遇的重要目標,因為它是一個天然經濟區——即“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一部分。這個次區域包括了中國的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和泰國。隨著這個位於西南方向的地區的召喚,中國的部分內陸地區將越來越多地看到自己與沿海省份分道揚鑣的經濟前途。
儘管許多國家的利益在此匯聚,但印度洋相對而言仍然不存在爭端,那裡的水域也不存在人們在馬六甲以東看到的那種仇恨以及錯綜複雜的專屬經濟區重叠的拖累。
於是印度洋成為一個可以利用微小的優勢撬動巨大利益的區域。
就美國而言,比起整個太平洋地區,與印度等合作夥伴以及與澳大利亞等盟國的合作相對不那麼複雜。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天然地契合印、澳兩國的戰略傳統——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印度洋局勢長期以來一直是實際——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關切。
中國海軍軍力的增長現在成為這些實際關切中的另一項因素,但是如果中國的海軍軍力真的要想證明其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它將必須以某種方式找到從南海出發到達遙遠的馬六甲以西,並一路前行抵達中東核心區域的途徑。而當中國嘗試橫渡印度洋時,其開辟這條途徑的代價將會上升:除了巴基斯坦之外,中國在印度洋地區並沒有真正的盟國和合作夥伴,而美國在這個地區既有盟國,也有合作夥伴。(作者為美國哈德孫研究所客座學者約翰·李、哈德孫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查爾斯·霍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