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東海識別區的劃設仍可為南海的戰略布局帶來啟發。在當下這個半法制化的國際體系中,確立存在遠比外交表述有意義,只有存在才可能在未來相關地區確立法律框架時爭得主動。美方對東海防空識別區這種出位的反應恰恰說明了中國增加存在之後對其帶來的刺激。
但是增加存在的節奏需要小心把握,不管不顧地衝破相關地區既有秩序肯定不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穩妥地小步前進才是較為適當的節奏。前進中須時刻觀察研判利益相關方的反應,尤其是美國的舉動。至少從近來美方表態來看,華盛頓仍在謀求固化現有的驅策地區盟國圍堵中國的秩序,其放“硬話”安撫盟友的諸種表述恰指向這一方向。而奧巴馬和克里在各自的亞洲訪問中分別訪問日本和中國的路線選擇似也在透露出安撫盟友、鞏固防線的意涵。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駐日美軍司令官安赫萊利亞10日做出的表態:“美軍不會直接介入中日軍事衝突,因為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這至少說明了在美軍方中也存在著不同的立場,該信號既釋放給中國同時也釋放給日本,更可作為分析美方在相關地區基本立場的較為重要的依據。
美方謀求固化現有秩序的立場恰為中方下一步增加存在的動作提供了節奏性指示。無論“九段線”還是南海防空識別區都可拿捏美方的反應做出相應的事實性鞏固和體現。當然,這將是一個被拉長的時間區間。
從克里與中國外長王毅的談判來看,中美在東海和南海的立場差異是結構性的。但在更大的背景下看,美中都表現出了克制和成熟。這些都將成為中國進取的節奏性信號,而亞太新秩序的形成也恰因各方的謹慎而具有了和平達成的前提。 因此,中國穩妥地小步前進,保持行動收放的藝術,就能化解壓力,穩定大局。在南海空識區問題,目前的上策就應以不變應萬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