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期快速發展中,北京已明顯積累了“大城市病”:人口多、交通堵、房價高、空氣差、看病難…… |
中評社香港3月20日電/美國《僑報》3月18日載文《城鎮化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摘要如下:
“我們在這祈禱,我們在這迷惘,我們在這尋找,也在這兒失去”。一首《北京,北京》的歌曲背後是堅守的無力與逃離的無奈,也是北京“生病”的現實。
北京,中國首善之都,也是地方的治政模範。近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對今後的城鎮化之路構建了可實際操作的頂層設計,提出到2020年要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升至60%和45%。但什麼是真正的城鎮化?官方和學界給出的概念頗多,但地方政府瞄准的或許只有一個目標:北京。
今天的北京,既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也是中國的經濟、金融、科研、教育、甚至醫療中心。北京既有中央和北京市兩級行政機構,有軍隊和武警的總部,還有大型央企總部和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區總部、全國鐵路民航等交通樞紐機構,既有全國最多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有全國最多的頂尖醫療機構,據統計,去年北京醫療機構迎來尋醫問藥者就高達2.19億人次。
在長期快速發展中,北京已明顯積累了“大城市病”:人口多、交通堵、房價高、空氣差、看病難……表面上看,這些病症都是由人口過多帶來的,深層次的原因正是北京的城市功能太多。
這樣的北京、這樣的城市化,實在要不得。早在今年全國“兩會”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重霾天下調研北京,就指出解決之道:明確城市戰略定位、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隨即表態,北京地域空間有限、資源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搞,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