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街頭竪立的“中國夢”公益廣告 |
中評社香港4月1日電/日本《外交學者》3月28日在《中國夢的表達》,摘要如下:
在中國各大城市的鄰里,一個臉頰紅潤的中國小女孩蹲坐凝視的畫面構成日常生活的背景。這個可愛單純的海報女孩,是“中國夢”的主要代表。
這場中國夢宣傳活動常見於廣告牌、臨街電子屏幕和隨處可見的建築工地周圍的磚墻。這些公益廣告裡出現的民間藝術形象和尋常的文字是對愛國主義情緒的廣泛號召。這些廣告呼籲民眾期盼的不僅有中華民族的復興,還有在共同的身份認同之下的國家團結。
毛時代直白的社會-現實主義宣傳描繪的是藍天、揮舞的紅旗和健壯、高舉的手臂。而中國夢海報通常有鮮明的白色背景、一個二維碼、一個代表官方許可的紅色印章以及描述民間藝術風格種類和負責設計的政府機構的文字。
這些海報是後毛時代儒家道德、傳統中國理想、社會-經濟變化、歷史冤屈和日常活動的組合。如“朝夕奔夢”之類的標題以非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中國夢,旨在產生更大的感染力,也標誌著遠離生硬的宣傳。
中國夢必須面向不同的利益集團,包括擔心政府對其經濟權力進行管理和限制的“黑領”商界精英,擔心生活質量問題如環境惡化、資源稀缺、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的日益壯大的“白領”以及社會弱勢群體,如農民工和其他“藍領”工人。中國夢以尋常的畫面和非意識形態的標語,吸引各個群體的共鳴。
這次宣傳聲勢浩大,但不氣勢汹汹。這一點具有國際意義。那些不安地注視著中國崛起的人,從其內向的信息中找不到敵意或傲慢。2013年12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夢的世界對話”研討會,有李侃如和馬丁•雅各等知名人士演講;三個圓桌會議論題之一就叫“中國夢與和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