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13年11月7日拍攝的山東青島港外貿集裝箱碼頭。 |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30日載文《中國債務並非意味經濟即將崩潰》,摘要如下:
中國債務累累,這一點似乎無可辯駁。包括國債、私人債和企業債在內的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驟升至230%,遠遠超出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比值,與其他地區曾導致嚴重金融危機的比值水平相當。
有些人因時下這種比值而唱衰中國,稱中國經濟將要垮台,即將走向債務導致的經濟硬著陸。他們強調,工業產能過剩和基礎設施建設過度是這種由債務推動的增長所不可避免的結果。他們談論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影子金融的不透明,同時指出,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壓力、近來中國太陽能公司的債務違約事件以及人民幣疲軟都是經濟即將崩潰的警訊。
但是,基於以上這些就草率得出中國經濟將無可避免地垮台是不可取的,將中國債務問題等同於歐美在金融危機之前的情形忽略了中國與歐美的一些重要差異。
首先,中國雖然借的多,但攢的也多。所以從很大程度上講,它實際上是在向自己借錢。這一點就和那些依靠外債的經濟體有很大不同。
其次,中國的債務增長主要是來自企業而不是政府或私人消費者。與此同時,自相矛盾的一點是,中國企業也積累了大量存款。因為幾乎沒有支付股息和提高收益的壓力,中國企業通過銀行和影子銀行來周轉資金,將錢借給其他公司。這雖然不是分配資源的有效方式,卻表明中國的現狀是資本市場資金不足而非系統過度負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