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深耕周邊,孤立日本。在中國的外交布局中,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是除俄羅斯之外,有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與30多個國家的領土接壤。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同其中許多國家存在領土爭端和主權糾紛。因此,中國要崛起,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另外,搞好同周邊的關係,也是中國“反恐”和反分裂的需要。
中國周邊外交的兩大重點是中亞和東南亞。中亞外交主要是防範分裂新疆和恐怖主義,另外就是解決能源需求。東南亞外交則主要是防止這一地區的國家借美國的力量同中國形成對抗,同時在中日衝突中支持日本。在中國陸地領土問題基本解決後,剩下的領土糾紛主要發生在與南海幾個聲索國之間。這些國家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靠美國,使得南海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在中國的周邊外交中,不能不提日本。日本是中國周邊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對中國最不友好的國家。中日因歷史和釣魚島問題而發生的外交糾紛,已經發展成為兩個東亞大國之間的全面對抗。這是中國外交面臨的嚴峻挑戰。這種挑戰有可能因一方蓄意挑釁或意外事件而演變為武裝衝突。中日兩國目前都在進行這方面的軍備擴充。中國總理李克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有關國防部分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統籌推進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準備”。
同時,為應對今後可能的軍事衝突,中日也都在做爭取外交同盟的工作。日本開展價值觀外交,用加大援助的方式,拉攏東南亞尤其同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其意圖是建立一個北從韓國,中經台灣,南到印度的民主弧形包圍圈,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要打破這個包圍圈,中國就需要反圍堵,孤立日本。這就是中國在去年為什麼召開有史以來第一次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的深層背景。在此次會議上,中國提出了新的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即“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其後,習近平在訪問印尼和馬來西亞時,又倡導命運共同體。這次會議和習近平的訪問,除了預防美國深度介入南海後的變化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針對中日問題,一旦交惡要做好東南亞國家的工作。
四是外交戰略更為進取,外交手段更趨強硬,民意對外交的影響日益明顯。儘管中國政府確立了“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方針,但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外國感受到的卻是中國日益強硬的外交姿態。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包括剛結束的中國“兩會”——多次向世界表示,中國核心利益不容侵犯。這方面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去年11月23日中國出人意料地宣布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涵蓋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定,不僅是針對日本的反制措施,也有學者認為,它也是中國對美國主導的東亞舊格局,所發起的一次空前有力的挑戰。
中國進取的外交戰略和強硬的外交手段,首先源自習近平本人的因素,習近平的強勢風格已經從其反腐中可見一斑,針對外國對中國的挑釁,預計他會採取比前任領導人更不合作的態度;其次這樣的戰略也反應了中國實力壯大後的自然反應,其中當然也包涵著民意對外交的制約和影響。民意“虛幻”的大國感覺表現在外交方面,就是外交必須遷就民眾的民族主義需求。最高領導人提出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會刺激和膨脹大眾的“大國”意識,而此種意識不允許中國外交出現在民意看來是“軟弱”的表現,這就會倒逼中國外交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傾向於採取強硬的方式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