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這些缺憾,有社會、歷史方面的客觀原因。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彌補缺陷,尤為必要。因為中國曾經是長期遭受日本侵略的重災區,就侵略遺跡的保護制定規劃,不僅向全世界昭示了鮮明的態度,對歷史的回顧和深入了解,也有助於教育當今的年輕人勿忘國恥。
再次,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日本,值得中國深思。
“糾結”一詞,道盡了中國人複雜的對日心態:憎恨其近代以來的侵略行徑和文過飾非之舉,又對以細致精良著稱的日本製造欲罷不能。殊不知,這樣的矛盾心理,恰恰反映了兩國難以割舍的牽絆。
從定期派出遣唐使到建立資本主義體制後對外擴張,轉而“學生打老師”,從1972年邦交正常化後多方面提供對華援助,到近年來頻頻就兩國關係的敏感問題挑釁,這些表象變化的背後,實為兩國實力格局從一強一弱到兩強並立的轉變。日本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既實現經濟騰飛,而今經濟總量雖被中國超越,但實力不可小覷。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對於這個鄰國更多的應該是接納、學習的心態,這不僅是借鑒其成敗得失經驗的需要,更是大國形象的題中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