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這些“走出去”的戰略舉動,都讓人們看到中國在利用手中掌握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撬動地緣政治的版圖。更為重要的是,與100多年前中國向北美和歐洲地區輸出修建鐵路的勞工大軍不同,如今中國輸出的是高鐵建設的技術、資金、工程師、列車和配套設備。換句話說,中國高鐵在攪動整個世界的交通布局、經濟形態乃至政治格局,並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象徵。
當然,中國高鐵的安全隱患是其不容忽視的軟肋。高鐵是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在任期間推動的一項浩大工程,盡管劉本人因為收受高額賄賂而鋃鐺入獄,但在神州大地鋪展開來的高鐵工程,卻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不過,極度腐敗釀成的“豆腐渣工程”在所難免,高鐵的安全性也一直頗受詬病。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後,中國高鐵沒有採用接近每小時400公裡的設計最高時速,而是以安全為先,將時速上限一直維持在每小時300公裡左右。盡管目前高鐵仍然高歌猛進,但人們不免會對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產生懷疑。
更為可怕的是高鐵投資背後的巨額財政虧空,以及連帶的銀行信貸風險,它們都使中央政府為之擔憂。周末的早班列車幾乎等同於空駛,價格昂貴的一等座和商務座常常無人問津,高昂的盒飯和售賣商品也飽受詬病。迫於運營壓力,高鐵引入了一些市場元素,比如部分車票打折、增開高峰期班次等。但是,高效運營的高鐵需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並更有力地同其他交通工具競爭。
與此同時,高鐵同地鐵、公交、道路和機場等交通系統的一體化進程尚需加速,以達到城市交通的無縫對接。比如,高鐵同其他交通系統的安檢,完全可以實現一次性貫通,以加速換乘並提高乘用體驗。當然,要達到這些目的,都有賴於中國鐵路公司,同其他政府部門的政策協調和利益博弈。另外,高鐵的無障礙通行設施和能力也需加強,從而實現更為人性化的交通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高鐵在改變中國經濟地理和政治版圖的同時,也在挑戰中國傳統的社會規範和文化習俗。高鐵使出行變得如此便利,朝發夕至乃至朝發夕歸。人們不必為了家庭紐帶而固守著自己的家園和家人,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不斷固化其地位,並越來越傾向於打破傳統大家庭的居住格局。這種社會效應的出現可能尚需時日,但高鐵的全方位影響已然無法忽視。(作者馬亮為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