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中國正在掀起新一波的私有化浪潮,但精簡臃腫的國有部門的努力,將面臨那些獲益於舊有增長模式的人的激烈反對。
英國《金融時報》8月29日載文《中國如何治療“國企病”?》,文章說,負責管理115家最大型國企的機構上月發布了一份將6家央企納入試點的改革計劃。
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的試點計劃是根據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幾十個地方政府的建議推出的。然而,該計劃的謹慎特性恰恰突顯出改革努力面臨的政治挑戰。
國資委被普遍視為捍衛國有企業利益的官僚機構,不太可能主張收縮該行業。在國資委選擇試點的6家企業中,只有兩家將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是私有化的代名詞。
野村證券(Nomura)駐上海經濟學家陳家瑤(Wendy Chen)表示:“國企改革牽涉如此多的利益集團,還可能導致裁員。”她稱,盡管中國政府迫切希望最終落實這些改革,“但現在的重點是保持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政府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我們預計今年不會取得太大進展”。
國企改革遭遇政治阻力不是什麼新鮮事。1998年,時任總理的朱熔基啓動改革,使國企員工人數從1997年的6600萬縮減到2004年的4000萬,數千家虧損國企被清算或私有化。然而,那些改革是在局面已經不可收拾的情況下才發生的。到上世紀90年代末,發放給虧損國企的不良貸款已經使得銀行體系在理論上資不抵債,即便國有集團仍在以補貼的形式從中央財政拿走巨額資金。
現在,國企不再會引發可能導致經濟和金融迅速崩潰的嚴重危機。2013年,工業國企的虧損僅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而1998年的這一比例為1.2%。
相反,國企的問題更像是得了慢性病,它們拖累了增長,但還不足以讓人們產生緊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