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躍龍門”常被用來形容農村學生考上大學後的命運轉折。高考制度給了家境貧寒的學子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但是近年來,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城鄉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使農村學生在激烈競爭中愈發處於劣勢,農村學生考上重點高校的比例相對較低。有老師在網上發帖感嘆,如今已經是“寒門難出貴子”。
另一方面,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公平現象。網上有個著名的段子:“工程師和民工在建築工地上聊天,兩人同年參加高考,工程師是北京考生,考480分上了一本,民工是河南考生,考了530分卻落榜,只好外出務工。”統計表明,山東、河南、四川這幾個人口大省,學生考上北大的機會,平均只有北京本地考生的1/46。
而對於區域公平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曾指出,各地招生的名額數字差距背後,是一條心照不宣的“屬地原則”。對於985高校所獲得的教育部經費,其屬地地方財政一般會給予1:1的配套投入,相應地,也會要求高校對屬地建設多加支持,其中就包括屬地招生比例的放寬。比如江蘇省就曾明確,南京大學在江蘇本省投放的招生名額要占其全部招生計劃的50%。新方案落實過程中將怎樣解決這個深層次的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人民時評指出,高考改革,一直是在公平與科學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難解的改革試題。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實際,做好艱難而謹慎的平衡,兩利相較取其大,兩害相較取其輕。BBC的報道則指出,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中國重大的民生問題改革,也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但目前這一改革還需要細化規則、方案和具體的操作規程。
世上任何事,既不存在百分百的公平,也很難達到百分百的科學高效,改革永遠會充滿爭議和風險。當今多元化的中國,參加高考已經不是年輕人通向成功的唯一橋梁,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仍將是影響無數學子命運乃至國家人才興衰的重大戰役。三十多年的高考改革,時至今日,借用鄧小平的話來說,仍是“摸著石頭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