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應抓住諾獎所體現的時代趨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13 09:10:36


 
  諾獎在偏好潛在影響巨大的科技轉化產品,它們的特征是產業鏈從時間上被縮短,產品轉化更加直接,價值產生過程的參與者數量變少,幾位學者加上一家企業就很可能可以創造出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技術或產品。這恰恰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人們都在強調中小企業作為創新核心的重要性,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中小甚至小微企業開始獲得數千萬乃至數億美元的融資。而在成功抵禦了經濟危機的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也一直是支撐著"德國製造"的核心。

  諾獎顯然認識到了這一時代趨勢,這是一個科研走出象牙塔的時代,是一個科研門檻降低從而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的時代。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不是教授、不是碩士,甚至沒正經發表過論文,只是一位工程師。門檻降低了,研發速度自然加快,整個時代的發展都呈現出加速形態,就像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預言智能機器人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像iPhone手機一樣的普及、前端產品一樣。如此一來,時代自然會對更快地走過研究--開發鏈的創新給予更多肯定。

  在對這次諾獎的權威預測中出現了4位華裔科學家的名字,盡管他們未獲獎,卻也再次說明華人距離諾貝爾獎並不遠。當然,被廣泛強調的是其中包括兩位改革開放之後走出去的華人科學家,這多少也指向了大陸學界在與諾獎走近。要是算上與本次諾獎獲獎者成果接近或有直接業務聯系的大陸學者,這種走近就更加明顯。

  其實,中國人大可不必繼續糾結於中國是否誕生一位諾貝爾科學獎項獲得者。至少從趨勢看,大陸早晚會誕生這樣一位學者。但更須明白,他的出現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大陸科學實現崛起。

  與其糾結於大陸學者是否獲獎,不如把握住諾獎所體現出的時代發展趨勢。當全世界都在為科研門檻的降低和與產業的結合創造條件,中國沒有理由自閉於世界潮流。當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中國沒有理由不鼓勵同類型企業的發展。

  當然,諾獎的新變化並不意味著基礎研究不重要,更不意味著科研將脫離自由、透明、個性、想象力等基本發展規律。中國大陸更需知道自己的瓶頸仍在這些基本規律上。只不過,當大趨勢出現,順應潮流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