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問題牽一發動全身 |
中評社香港10月15日電/約4000年來,陝西楊淩地區的農業一直是中國文明的試金石。據說,神話中的英雄後稷曾在此教中國人種糧食。
美國《紐約時報》10月13日載文《曾經是實力象徵的農業,如今正拖累中國經濟》,文章說,如今,楊淩的農田正陷入混亂。受挫於收入的微不足道,最能幹的農民已經進城,使這片位於中國腹地的農業區日益空洞化。
中國政府已宣布解決農村問題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並在去年公布以農業政策為核心的經濟改革藍圖。但他們面臨的挑戰就如同一個“死結”。
首先,中國的農田地塊因太小而無法產出較高利潤。其次,由於中國農民並無土地所有權,很難將這些農田整合為更大且種植效率更高的地塊。
中國目前正在楊淩和其他地區嘗試解開這個“死結”。相關政策被稱為土地“流轉”,給予農民土地使用權使其可以將土地“流轉”給他人並收取租金。其目的是刺激土地市場,並允許農田“轉手”以整合為大型工業化農企。
但該政策也存在幾個明顯問題。由於農民並不擁有土地,他們無法將其出售並獲得一大筆另謀生路的啓動資金。他們也不能通過抵押土地換取重新對農田或其他業務投資的貸款。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確定土地流轉租金。楊淩成立土地銀行,規定1英畝土地的年租金至少為750美元。但這樣的租金水平會扭曲市場。例如,由於種糧收益低於租地成本,這將阻礙糧食生產。當地租戶李海文(音)說:“種糧越多就越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