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管理通常是政治化、家長式以及專制的,權力集中在各級“領導”(比如系主任)的手裡。這些“領導”並不領導,而是下達命令。沒有領導點頭,什麼事情也辦不了。
有一次,我向某位系主任提到學生們怕他。他的反應是:“那很好。我希望學生怕我,這樣他們會更聽話。”我驚呆了,尤其是因為這位系主任聲稱自己是管理方面的專家。
派系之爭和地盤劃分極為猖獗。如果領導不喜歡你,你或許會發現自己遭到排斥。你的同事躲開你並非出於個人恩怨,只是不希望冒犯領導。這叫“劃清界限”,讓人想起過去政治運動時,家庭成員為自保也得彼此“劃清界限”。
教室則是過度控制下的環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交流。因此,教師的生存策略是:“別想,教就是了。”學生的生存策略是:“別問,學就是了。”
管理者應該為學術服務。然而在內地,行政官僚機構阻礙學術成就。在我任教的大學,管理人員擺出一副老爺的態度對待各系負責人,而令人悲哀的是,後者的功能更像官僚而非學者。在某系,一所實驗室的建設因為繁文縟節被耽擱了一年多,使急於開展工作的研究者非常懊惱。系主任告訴我,他不得不去“求”(他的原話)那些官老爺才能把事情辦了。
官僚主義消耗學者做研究需要的寶貴時間,從而浪費了取得學術成績的潛力。我花了幾個星期才辦好借書證、在辦公室安上電話並(按管理部門要求)開設銀行賬戶以便領工資,這種消耗時間的例子數不勝數。
中國大學越來越試圖超越西方。問題在於:為什麼這麼多中國學生只在留學海外後才表現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