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賜。(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11月6日電(記者 黃文傑)台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賜5日在一場演講提到,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展現個人外交風格明顯的元首外交,也就是以經濟發展為施政重心,這項需求也投射在外交作為上,自然牽動中、美、日與印度的關係。
他提到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國外交,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地區是印度的外交重點,不可諱言,都要面對“中國因素”無所不在,縱使莫迪與日本安倍關係特別好,印日大可聯手對付中國,但印日關係發展方向,對華戰略上仍存在微妙的分歧,也就是印度希望與主要國家都保持緊密關係,追求所謂的多元聯盟(multi-alignment)。
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5日安排“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專題”,邀請印度研究專家方天賜,談印度總理莫迪上台以後,印中、印美與印日等大國外交關係。
方天賜首先回顧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莫迪本人分別出訪不丹、尼泊爾、日本、美國,並經德國赴巴西福塔雷薩(Fortaleza)參加金磚國家(BRICS)的年度高峰會議,另外,總統Mukherjee出訪越南,副總統Ansari訪中國,如此密集性出訪,外界最關注還是印中關係的變化。
他說,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向來以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著稱,1998以中國威脅論為由進行核子試爆,多位新閣成員過去都主張對中國強硬,顯示印度不是軟柿子,即使習近平出訪印度,特別提前一天到印度,為莫迪慶生,身段放軟,但雙方最後簽署《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可以看到,沒有“西藏問題”的相關文字內容(since 2008)、沒有提到“一個中國”(since 2010),也沒有提到“研究雙邊區域貿易安排的潛力”。
方天賜分析,除了中印邊界問題存在,印度還是很在意印中的貿易失衡,展望未來,在經濟上怎樣改善貿易失衡問題,是最務實的問題。
至於印美關係發展,可以從“強化戰略夥伴關係”、“經貿”、“中國問題”以及“軍售”四個層面來觀察,印日關係則可以用“旭日東昇”四個字來形容。
他指出,印日兩國領導人的互動,中國向來密切留意,上次莫迪在東京迎賓館出席日本首相安倍的晚宴時,提及東京審判中主張所有甲級戰犯無罪的印度法官巴爾(Radhabinod Pal),稱“日本人對他非常尊敬。他在東京審判中發揮的作用誰都不會忘記”,特別把印度法官凸顯出來,顯然目的是在刺激中國。
方天賜認為,印日關係發展,日本當然希望印度對中國採取更明確的制衡手段,但就印度來說,反倒對中國會比較小心,避免直接衝突,也就是“對華戰略上存在微妙的分歧”。
何謂“微妙”?方天賜幽默說,“微”的意思就是“小”,小就是“不大”,組合起來就是“不大妙”。
事實上,莫迪上台以後,印度外交政策已經從過去“東望”(Look East)調整為“向東行動”(Act East),有點像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看得出來印度宣示性動作比較多,好比加強與越南合作,搬上檯面化,有比較多明確訊息,但研判都還在探測彼此底線。
方天賜說,站在印度莫迪政府的立場,優先考慮還是搞好經貿,設法吸引外資,任何國家給印度外資,絕對沒有問題,好比引進日本、中國、歐美等外資,都沒有歧見,但如果談戰略合作,還是有層次的差別。
他說,印度事實上在戰略夥伴上,與俄羅斯、美國關係進展更快,日本也有興趣,日本甚至也想賣兩棲飛機給印度,但尚未賣成,如果順利成交,恐怕是日本戰後第一次軍售按。但印度軍方過去大量採購俄羅斯美國的軍備,印日想在戰略合作進展更快速,特別是對付中國,或許沒有想像中簡單,只要中國強打“經貿牌”,改善印中經貿逆差,某種程度會牽制印度與日本對華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