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預測——尤其是如此精確的預測——得就著一大份辣椒面(或是蚝油,如果你是中國讀者的話)“享用”。我們有過這種經驗。幾年前曾流行將印度形容為一只馬上要超過中國兔的烏龜——這種觀點在印度國內尤其常見。這一預測最終變成了一碗龜湯。
那麼這一次,有什麼能阻擋住印度呢?這樣的障礙有幾個,但我只講兩個。首先,莫迪可能會發現,掃除瓶頸比他想象的要難。事實可能會證明,在國家層面上實施旨在提振製造業或鼓勵資本投資的改革,其難度要大於他掌管古吉拉特邦時在該邦實施這些改革。事實可能還會證明,有些改革——比如放寬對外資持股印度保險公司的規定——可能並不是行業游說團體所稱的那種靈丹妙藥。
其次,或許也是更根本的,民主的印度仍困在意識形態鬥爭裡,還在糾結於在追求增長與保護環境和土地權利之間求得平衡。這場時不時變得如火如荼的辯論,眼下正在法庭和公共舞台上上演。近幾個月,一份外洩的印度情報部門報告稱,外國支持的非政府組織以環境問題為借口阻礙印度的發展。先不談什麼陰謀論,行動主義者與實業家之間的角力已導致若幹工程擱淺。韓國的浦項制鐵(Posco)為了在印度東部奧裡薩邦建立一座120億美元的鋼廠,幾年來一直在與當地居民鬥爭。還是在奧裡薩邦,印度礦企韋丹塔(Vedanta)未能拿到開采鋁土礦的許可,因為附近山脈被當地居民奉為聖山。在實現增長的雄心與其他合法權益之間求得平衡是一個仍未得到解答的難題。
雖然大環境與印度截然不同,但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擔憂。北京方面正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至少口頭上是如此。為了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一些城市已經不再把國內生產總值(GDP)當作一項績效考核指標,轉而強調環保和減貧。如果印度恰好是在整體增速的概念變得過時之際終於在整體增速上超過中國,那將是一大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