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複雜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大筆融資風險極大,因此又出來以貨易貨的模式。
在中國鐵路走出去過程中,BOT(建設-經營-移交)模式曾是最常見的合作方式。如2011年,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與緬甸鐵道運輸部簽署緬甸皎漂—昆明鐵路的諒解備忘錄,中緬雙方共同合作,計劃投資200億美元,中方負責籌措大部分建設資金,擁有50年運營權。
王夢恕先生直接表示,“我們現在不想搞BOT,根據以往經驗,BOT建成後拿不到錢,雖然讓我們運營幾十年,但國外項目運營風險不在自己控制之中,最後可能白幹了,還不如直接交鑰匙。現在中國方面更傾向搞BT,不管運營,交了工程就得付錢,如果沒有錢就商量用資源和能源交換,由此建立一個長效合作機制,以保障我國資源的使用。”
用資源換是個好主意,如大米、銅礦、石油換高鐵,雙方有利可圖,但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換不成又該怎麼辦?我們依賴於對方的信用與抵押物,對於中鐵建這樣的公司,拿到石油、大米而不是貨幣非常奇怪,只能從中國經濟安全角度來理解。
集巨資投資高鐵風險極大,以委內瑞拉為例,目前委內瑞拉經濟如同油煎,高達60%以上的通脹,超市連肥皂都買不到,現在談高鐵建設收回成本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不要說何時贏利。再說中俄高鐵,去年12月23日,俄新社報道,俄羅斯鐵路公司第一副總裁亞歷山大•米沙林表示,中俄已經舉行了4次會議,此前一天,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俄政府明年將為這一高鐵項目撥款1億美元,用於技術論證工作。莫斯科—喀山高鐵的總造價估計為1.068萬億盧布(180多億美元),資金從何而來?以俄羅斯的人口,高鐵運量如何滿足?
一旦高鐵開建,只能祈求,俄羅斯政府是講信用的,他們願意用議定的石油天然氣來交換中國的高鐵。
在設定市場前景時,贏利是重要考慮,其次是未來市場前景,是經濟安全,完全撇開市場談戰略,大而無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