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6日電/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進出口、物價等宏觀數據已相繼公佈。專家分析,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迎來發展、轉型、升級融合的時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結構優化效應增強,新的增長動力開始形成,全年有望繼續實現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新華社報道,作為經濟運行重要先行指標,1月份製造業PMI收縮至49.8%,當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穩定在53.7%的較高水準,服務業新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從業人員指數連續三個月回升,行業活動開局良好。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說,製造業PMI指標走弱顯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不容忽視,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位於較高景氣區間,顯示出其在總體經濟中日益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
“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連續兩年超過第二產業,這其中固然有工業增速回落的“蹺蹺板”效應,但服務業自身較快發展、更多發揮經濟支撐作用也是客觀現實。
他認為,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事關新常態下經濟強國目標的實現,而當前面臨的工業轉型升級、城鎮化轉型升級以及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三大趨勢,為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提供了客觀基礎。
從需求端看,由於依照慣例“三駕馬車”中消費與投資數據將與2月份情況一併發佈,唯一出爐的首月外貿情況備受關注。儘管進、出口回落幅度有些超出市場預期,但如果將關注重點由數字起落轉向效益與結構,這份成績單仍有亮點。
相對於進口價格指數的大幅下降,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僅下降0.1%,當月貿易條件指數為119.9,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一定數量的商品可以多換回近20%的進口商品,對外貿易效益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