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往知來,預測中國,歷史知識十分重要。我們知道,19世紀20年代,中國GDP曾占世界的1/3,是世界經濟大國。目前雖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但中國經濟增長,仍不會改變。習近平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已把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結合在一起,實現中產階級社會才是中國政府的本來目標。至於經濟增長,不過是中國恢復歷史政治大國、經濟大國的一個自然結果。
20世紀以來中國的變革,如借用黑格爾的語言,可以認為這是“世界精神”在中國、在亞洲的具體呈現。這個“精神”,從東方出發,又回歸東方,回歸這塊古老廣袤的大地,昭示一個嶄新時代。這種精神的本質,是億萬人民追求自由的意志。
有人說,當下逛東京銀座、新宿,5步之內,必遇國人。日前偶過銀座,果然遇到幾組同胞,他們來自北京、沈陽。他們購物賞花,享受美食,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同時內心透露一種強大自信。今天中國每年有1億人出境觀光。汹湧的人流遍及全球,他們把中國與“世界”聯在一起。
預測中國,不論結論樂觀或悲觀,但有兩點不能忘記,首先研究者不能忽視、忘記當代那些活生生的中國人,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他們仍有強韌、堅定的文明自信。其次,不能忽視那些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
一個普遍、強大的中產社會將誕生在中國大地,這是理解、預測中國的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