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亞投行作為一家聚焦基礎設施領域發展的功能性多邊機構,將推動國際發展合作走向更高水平。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6月29日在北京簽署後,亞投行即進入開張運營前的最後階段。
協定在宗旨中明確指出,將“通過在基礎設施及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促進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財富並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與當前國際社會關切高度契合。亞投行將積極補充現有機制的不足,推動緩解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的狀況,為亞洲乃至更廣大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強動力。
2015年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發展年”。國際社會將通過一系列峰會,圍繞發展的目標、理念和手段等制定新的“發展秩序”,承前啟後,意義深遠。聯合國2000年制定的全球“千年發展目標”將於今年到期,各國正在緊張籌備制定“2015年後發展議程”,這是國際社會在2015年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而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發展融資則是先決條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2月在法國巴黎召開,減排、控碳都需要進行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所以氣候融資同樣是巴黎大會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國際社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援助也到了總結經驗、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發展中國家的港口和物流建設仍落後於經濟發展需要,但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施行財政緊縮政策,貿易援助在2013年出現了大幅下降,亟待補充資金。
從地區來看,亞洲基礎設施市場已邁入膨脹式發展時期,每年需要大約8000億美元投資,但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註冊資本分別只有約2200億美元和1600億美元,亞行2014年批准的貸款金額只有135億美元,遠不能滿足亞洲基礎設施投資所需,與全球投資需求差距更大。世行和亞行的行政效率也廣受詬病。此外,美日冷處理亞投行的做法,實際是在以整個亞洲地區的發展利益做代價來換取對中國崛起的阻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