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股市狂熱,給當局的最好建議是采取一種高高掛起的姿態。股市波動是對現實世界狀況的不完美反映,而極少是其原因。
投資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喜歡提醒人們,道瓊斯(Dow Jones)指數從1964年到1981年沒有變化。美國經濟照樣應對過去了。即使是在一個股票風靡的社會——如美國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股市財富也并非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
股市在中國的影響甚至更小。中國流通股票總市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遠低於更發達國家的正常水平。券商融資最高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這聽起來嚇人,但與中國63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規模相比還是很小,與地方政府18萬億元人民幣的表外債務相比也很小。
如果歷史對中國人有借鑒意義的話,那就是,更大的風險在於他們可能會對投機性泡沫反應過度。無論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東京,兩國央行都試圖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來戳破泡沫,結果卻讓經濟陷入了更嚴重的衰退。那些熱衷於追逐每日交易盈利的投資者,不會被借款成本增加一兩個百分點嚇住,但不當的貨幣政策可以輕易地摧毀經濟。
中國領導人目前為止還沒有犯同樣的錯誤,但那些救市的瘋狂努力暴露出不常見的勇氣喪失,這可能預示著未來情況會更糟。中國政府明顯支持了中國股市的瘋狂上漲——在多年保證GDP數據以相同的穩定速度增長之後,為何不對股票回報重施這套把戲呢?——現在他們正在明明白白地出手減緩股市下跌的衝擊。他們對股市暴跌30%的回應是放鬆貨幣政策,甚至用一種迂回的方式,印鈔直接購買股票。
經濟管理是否可信,不是取決於做了什麼,而是取決於這麼做的理由。根據股市波動制定政策就像是追著一群海豚駕駛油輪。
幸運的是,為推升股價而放鬆貨幣供應,正好也適合存在通縮風險的宏觀經濟。但這兩個目標常常會發生分歧——畢竟,這次股市繁榮正好在中國經濟放緩之際獲得了動力。本月創造的先例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在穩定股市和管好經濟之間做出選擇。
他們不應該被迫做出選擇。讓股市迷住賭徒,讓中國“大媽”隨心所欲地下注,習近平不要幫助、也不要告誡他們。房地產支持債務的威脅正向經濟逼近,這已經够政府應付的了。現在不是對經濟放鬆警惕的時候。 |